導讀:目前行業內較為公認的是《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但也存在認證規范問題,如“雙j”標識誰能使用、如何認證等,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塑料機械網 編輯視角】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明確2020年、2022年、2025年三個時間段的塑料污染治理分階段任務目標。按照計劃時間表,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塑料成為新風口。
需求催生產業鏈發展,憑借政策紅利,我國可降解塑料產能布局不斷擴大,不少上市公司也發布公告表示將在可降解塑料方面有產能新建計劃。不過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季君暉表示,當前可降解塑料有意立項和已經立項的產能已經非常巨大,預計在2021年底,可降解塑料市場的供需情況能得到很大改觀。在此情況下,如果資本和實業界還繼續無序流入,到2022年底,可降解塑料領域將很可能產生嚴重的供給過剩。
與此同時,生物可降解材料還存在著標準體系不健全,產品使用性能及可降解性能參差不齊等問題。在當前可降解塑料市場供求關系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質量參差不齊的可降解塑料產品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可降解塑料真的“可降解”嗎?想必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廣義上的可降解塑料中,除了以PLA、PBS、PBAT為代表的生物降解塑料,還有可以機械性分裂的塑料,如光降解、生態降解、熱氧化降解等“偽降解”塑料。從《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試行)來看,生物降解率達到90%以上,我們就普遍認為這是“全”降解塑料了,但這類全降解塑料在堆肥、土壤等環境條件中發生降解時,所含有機碳有一小部分(即小于10%)會變成生物死體或礦化無機鹽。
統一標準不明確,意味著“擦邊球”的存在。
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可降解材料產業發展,在產業政策方面,將聚乳酸纖維、生物可降解材料列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產品,并將聚乳酸、尼龍56等生物可降解材料列為技術改造支持方向;在推動應用方面,將生物基增塑劑等可降解材料列入《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鼓勵示范應用;正在制定《可降解保溫盒》行業標準。
市場監管總局持續推進生物降解塑料領域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成立了全國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降解制品及生物基材料等領域標準化工作。目前,已制定發布《降解塑料的定義、分類、標識和降解性能要求》(GB/T 20197)、《全生物降解物流快遞運輸與投遞用包裝塑料膜、袋》(GB/T 38727)和《塑料在水性培養液中終厭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測定 通過測量生物氣體產物的方法》(GB/T 32106)等20多項國家標準,對降解塑料材料和制品的定義分類、標識、性能要求、檢測方法等進行了規范。
此外,目前行業內較為公認的是《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但也存在認證規范問題,如“雙j”標識誰能使用、如何認證等,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監管總局已明確將繼續開展《降解塑料的定義、分類、標識和降解性能要求》(GB/T 20197)等推薦性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規范可降解塑料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為塑料污染治理做好技術支撐。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