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轉眼2019年已經進入尾聲,在日復一日的忙碌生活中,2020年也越來越近了。這段時間里,普通人忙著*,大企業忙著裁員,頻頻曝出的裁員消息讓不少相關從業者人心惶惶,年過得好不好,保住崗位似乎比年終獎要更令人關注。
【塑料機械網 編輯視角】 轉眼2019年已經進入尾聲,在日復一日的忙碌生活中,2020年也越來越近了。這段時間里,普通人忙著*,大企業忙著裁員,頻頻曝出的裁員消息讓不少相關從業者人心惶惶,年過得好不好,保住崗位似乎比年終獎要更令人關注。
實際上,近兩年裁員浪潮來勢洶洶。從2018年開始,這股新的裁員危機就已經開始蔓延,而站在年尾往回看,裁員這股巨大陰影其實仍未消散。
波及廣泛,未來不容樂觀
在裁員潮之中,先被波及的是互聯網行業。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蔓延的“互聯網寒冬”,到今年仍然在延續。國內互聯網“三巨頭”在裁員問題上如履薄冰,網易、知乎、斗魚、優步、新浪閱讀等裁員事件也已然板上釘釘。
緊隨其后的是IT業、金融業、汽車業、房地產。性大型軟件公司甲骨文(Oracle)今年5月中國區研發中心先裁900人;金融業巨頭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12月啟動裁員計劃,對技術、運營、銷售、研究等部門人員進行精簡,裁員人數約占公司總人數2%;特斯拉、福特、菲亞特、東風日產、大眾都在裁員大潮中掙扎,就連搭上自動駕駛新概念的蔚來汽車近日再曝本年度第三輪在美裁員消息。
除這些產業之外,化工業也是裁員大頭。根據數據統計,在去年裁員計劃中,36萬裁員總數里化工行業裁員總數就達到3萬人。化工企業巴斯夫此前透露,為了保證其業務增長率,將對公司進行裁員,截至2021年,巴斯夫或將在明斯特裁員人數達200人,但是這并不僅僅是個例。
同樣享有高度的如:科思創、贏創、拜耳、PPG、阿克蘇諾爾等化工公司也相繼宣布裁員計劃:科思創預計在2021年前裁去900人,贏創將在2020年前裁員裁掉1000人,拜耳方面將于2021年前裁員高達12000人……根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波的裁員數量就已經高達1700人次。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淘汰7500萬個工作崗位”,這一數字是由現任阿曼蘇丹國國家商業和工業大臣Ali Bin Masoud Bin Ali Al-Sunaidy在今年7月1日舉行的達沃斯年會上公布的。相比之下,近年來裁員的數字只是九牛一毛。
裁員背后,多種因素作祟
· 互聯網寒冬
近年來成長頗為迅速的互聯網產業此前一直被廣泛看好,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幾年前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的互聯網企業呈現出一片繁榮態勢。
轉折點在2018年出現,繁榮之下的泡沫不斷,而當市場飽和,卻無法取得預期的收益。作為未來頗具潛力的產業,互聯網寒冬期的到來使與之行業有所交叉的其他公司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波及。
· 汽車業疲軟
汽車業疲軟也是導致多行業利潤縮減的誘因。在經歷了汽車銷量增長的黃金期之后,增量趨緩帶來投資者對未來行業發展的擔憂,而汽車制造商則更早做出決斷,通過裁員來嘗試應對未來或將出現的行業低迷。
此前,美銀美林分析師約翰·墨菲做出預測,他認為汽車行業將面臨嚴重衰退的可能,并且他還表示“中國車輛市場的下滑令人感到意外”。2018年輕型車銷量自2009年出現下滑,而今年預計還將再下降0.3個百分點。
而汽車業疲軟又帶來的一系列上下游產業的利潤波動,并殃及更多的生產領域。其中作為上游領域的ABS市場就是一個例子,受制于汽車業的低迷,ABS塑料的價格也不夠理想。
裁員或許并非長久出路
實際上,導致企業裁員的直接原因幾乎都可以歸咎于企業利潤的下滑,以上原因只是中間的不同過程。更多的企業若想繼續生存下去,似乎裁員成了當下主要的出路,但這仍然需要經營者根據企業自身和外部環境做出調整。
至今已有124年歷史的林肯電氣就是秉承著“不解雇”態度的企業,其不解雇標準是“三年工齡,周工作至少30小時”。即使是歷經戰爭、大蕭條及金融衰退時期,也依然以崗位調配、減少工時、提升產能等積極策略來應對公司低迷的境遇。與之類似的,我國也有多家大型企業開始采取“只出不進,內部流動”的用人策略。
結語:企業需要及時調整經營發展策略,裁員救一時,卻不能救一世。延續了2018年頹勢的2019,是否會將此態勢繼續蔓延到2020年呢?答案是未知的。
資料參考:有料化學、紅刊財經、搜料網、新華報業網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