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微塑料在土壤中帶來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得嚴重,那么微塑料究竟是如何進入土壤的?又產生了怎樣的危害呢?
【塑料機械網 熱點關注】 在環境中粒徑小于5mm的塑料污染物被稱之為微塑料,它們有的可以被人眼察覺,而更多的是不僅難以憑肉眼分辨,機器也很難徹底去除。近年來微塑料的問題頻頻爆出,隨著大氣、洋流在*流動,微塑料幾乎遍布了地球的各個角落。此前關于海洋微塑料污染問題引起了*的關注,然而與之對應的關于土壤微塑料污染問題熱度卻未能與之比肩。
實際上,微塑料在土壤中帶來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得嚴重。海洋中微塑料的已經令人類產生危機感,而此前有研究者指出,陸地上存在的微塑料可能是海洋的4~23倍,尤其是農用土地,實際上每年向農用土地中輸入的微塑料就已經遠超向海洋中輸出的總量。
那么微塑料究竟是如何進入土壤的?又產生了怎樣的危害呢?
微塑料污染土壤的途徑
農膜污染: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對農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也是居高不下。據悉,僅2015年,我國農膜的使用量就達到260.36萬噸,約占到世界總量的90%。但是實際上,我國農膜產品結構并不合理,農膜僅占農膜總量的2%,中檔占到20%,而剩下78%都是低檔農膜的市場。發達國家要求農膜厚度在0.02mm以上,我國農膜厚度較薄,甚至有的小于0.005mm。這一系列因素也導致了農膜易老化、易碎等問題,以至于我國的農膜回收率并不高。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膜會分解為塑料碎片甚至是微塑料,這也是微塑料進入土壤的重要途徑。
水和污泥污染:根據調查表明,約90%的微塑料在污水處理后會累積在污泥中,這些微塑料可能來自于工業廢水以及生活用水中的塑料纖維,但是常規處理方法難以有效祛除塑料微粒。此外潔凈水源通過灌溉、滲透以及地表徑流也會將微塑料帶入土壤中,因此通過水的排放灌溉或經過預處理的污泥肥料施與土壤,也是導致土壤微塑料增加的元兇。
生物分解污染:一些食土動物(蚯蚓)在攝入塑料之后,經過其消化系統的研磨與代謝,產生次級微塑料,或者在代謝后再次進入食物鏈中,被帶入土壤內部或通過鳥類遷徙擴散。
大氣沉降污染:根據此前報道,在阿爾卑斯山、南極等地都在其雪中發現塑料微粒,科研人員表示微塑料能夠經過大氣環流進行跨地區性轉移。而且確有相關數據表明,在城市大氣環境中微塑料的年沉降率以巴黎城市聚集區為例就高達3~10噸,其中纖維類微塑料占大多數。大氣沉降也是造成土壤表層微塑料污染的原因之一。
有機肥污染:此前曾曝出關于國外有機肥中塑料污染的情況,其針對于0.5mm以上的塑料碎片的含量展開的調查發現有機肥中存在不少可見的塑料碎片,雖然關于粒徑更小的微塑料檢測案例不足,但是可以推測出也會有微塑料的存在。長期使用有機肥,也會造成土壤中的微塑料增多。
微塑料對土壤造成的危害
吸附污染物和微生物:學者普遍認為微塑料在環境中扮演著污染物遷移載體的角色,如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微塑料經過老化分解,會成為污染物、致病菌及有害微生物的運輸載體,進而固定在土壤中,對土壤健康造成損害。
影響土壤生物多樣性:塑料中含有的塑化劑會在降解過程中進入土壤,使土壤中微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土壤與植物間的營養交換受阻,嚴重者甚至改變陸地生態系統功能。
改變土壤性質:在對污染物吸附程度增加和微生物群落降低的基礎上,土壤中塑料顆粒的增加進一步使土壤物理性質發生改變,直接反映為比如黏性降低,土壤孔隙度、疏水性增強等問題。綜合起來導致土壤毒性增加,理化性質改變,營養流失加快,喪失耕作價值。
土壤微塑料對生物的危害
蚯蚓作為一種常被作為反應土壤質量的生物,也是生態毒理標準中推薦受試物種之一。其對土壤污染脅迫的敏感程度很高,有研究表明,當土壤中微塑料濃度達到60%時,蚯蚓的死亡率高,生長率也出現負值。此外微塑料在低營養生物體中的積累也會直接作用于相關食物鏈中其他生物,慮食性生物更受影響。
微塑料吸附的有害物質在通過淋溶等作用時可能釋放到土壤中,植物吸收后可能在其內部產生毒性積累。雖然植物可以將污染物隔離在其子實體(果實)之外,但是在根菜及綠葉類植物的表皮內發現重金屬會在此積累。
結語:關于土壤的微塑料污染問題,也是關乎于人類持續生存的重大問題,海洋中的塑料垃圾與土壤中大量的塑料垃圾相比其實是小巫見大巫了。對環境疏忽造成的問題正在逐漸返還到人類自己身上,而社會大力倡導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合理分類投放也正是人類后知后覺做出的補償。在微塑料已經廣泛存在于地球環境中的當下,從現在做起究竟能收效幾何,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資料參考:農業環境科學、環球科學、《中國科學院院刊》、德富塑料網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