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海洋塑料垃圾一直以來是人類環境的一大殺手,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之下,如何應對塑料垃圾帶來的健康威脅已成*共同關注的話題。
【塑料機械網 編輯視角】 海洋塑料垃圾一直以來是人類環境的一大殺手,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之下,如何應對塑料垃圾帶來的健康威脅已成*共同關注的話題。
在6月29日閉幕的G20峰會上,針對海洋塑料垃圾問題,各國達成一致目標——“2050年前將海洋塑料降為0”,東道主日本方面還呼吁在今秋聯合國大會上更多G20以外的國家一同努力,將其推進為目標。
在此之前,6月16日結束的二十國集團(G20)能源與環境部長國會議上,各國終就構筑推動削減海洋塑料垃圾的框架達成共識,這也是專門針對海洋塑料垃圾的框架。特別說明的是,作為非G20成員國的6個較多海洋塑料垃圾的國家也參加了討論。會后各國將自主采取相應措施,并定期匯報、共享成果、交流對策,交流會議計劃于今年秋在日舉辦。
G20對海洋塑料垃圾的關注再一次將塑料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擺在人們眼前,海洋塑料垃圾再度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
在過去的時間里,長期對塑料制品回收處理不當和政策、意識的缺失,導致很多塑料產品沒有得到合理的回收。生產的90億噸塑料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而每年都至少有900萬噸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這些塑料垃圾經過洋流的帶動,散布在整個海洋系統中,在不少地方形成了垃圾島,對海洋哺乳類、魚貝類及鳥類的生存造成威脅。
隨著海水流動和日光照射,塑料在摩擦撞擊中變成塑料微粒,有的進入食物鏈,有的則隨著大自然的循環,遍布世界的各個角落。馬里亞納海溝此前被科學家證實其區域內存在著大量的塑料垃圾,甚至在更深的水域每升海水中塑料微粒數量高達13.51塊,在該區域下生活的生物體內也檢出塑料微粒;科學家在葡萄牙發現海岸線巖石上“生長”了“塑料地衣”,在水中被破碎成小塊的塑料以類似地衣的形式附著在巖石表面,很可能被生物誤食……這些進入食物鏈的海洋塑料微粒終會逐步蔓延到整個生物體系中,目前人類通過飲水及海鮮攝入等行為也已在體內檢出塑料微粒……如此種種,無一幸免。
面對海洋塑料垃圾帶來的生存窘境,我國自2016年起開始對近海微塑料數據進行檢測。5月29日我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可得到數據:在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北部海域的6個斷面和6個海灘的微塑料檢測中,海面漂浮微塑料監測斷面表層水體微塑料平均密度達0.08個/立方米,高為1.26個/立方米。在受檢的4個海域內,其海面漂浮為塑料的平均密度分別為0.4、0.33、0.07和0.01個/立方米,主要為顆粒、纖維和碎片狀的聚苯乙烯和聚丙烯;海灘微塑料平均密度為245個/平方米,高為504個/立方米,主要為線狀、顆粒和纖維狀的聚苯乙烯和聚丙烯。
有文獻表明,在192個沿海國家和地區中,我國是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的主要源頭之一,在局部的下游流域城市、沿海村鎮等地區海洋垃圾的污染問題依然嚴峻。塑料垃圾在我國全部垃圾中占比約為80%,相關組織機構的設立以及對塑料制品生產、分類回收、后續處理等環節的優化和監管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海洋塑料垃圾目前局勢產生正面效果。
保護環境不能成為空談,政策落實、行動堅持、鞏固意識是推進減少塑料垃圾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中國作為在上有影響力的大國,必須以身作則。在近的一個月里,我國在塑料垃圾治理方面的舉動也再一次將為人們敲響了警鐘:
6月6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手十四家行業協會和民間組織組織,共同成立“中國凈塑行動網絡”,并發布了“不丟棄、需減量、要循環”的行動綱領。將我國相關行業協會及環保組織聯合起來,共同面對我國目前的塑料垃圾問題,致力于實現2030年中國海洋塑料垃圾零排放和中國塑料垃圾總量減少50%的愿景。
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開啟我國地區性強制垃圾分類回收試點序幕,為加強居民對環保的意識和再利用資源的有效回收提供了基礎,在全國具有示范性,未來將在住建部2017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部分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的剩余45個城市開始下一步推廣。
結語:減少海洋塑料垃圾從來都不只是某一個國家自己的事,而需要人類共同來行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塑料在為人類社會帶來發展的時候也正在毀滅我們的生活。海洋塑料垃圾的問題刻不容緩,社會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環境友好共榮,人類才能有幸福家園。
資料參考:觀察者網、鳳凰網、新京報、國家海洋局網站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