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伊之密將支持客戶做更多的發泡分析和測試,完善物理發泡和化學發泡的開發和市場化,為客戶實現輕量化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塑料機械網 明星企業】 兩年前的Chinaplas2017,基于MuCell開發FoamPro微發泡方案一亮相即艷驚四座,一個制品竟可以實現高光、啞光、皮紋、纖維織布和顆粒5種表面效果,而且還能減重20%,這在業內引起不少的震蕩。
如今,經過兩年的深度開發,FoamPro已經走進汽車主機廠一級配套商和高校研究所,成功實現商業化,而它為客戶創造的價值可不止是減重,還有仿真分析、試模驗證、技術交流等更具個性化的服務支持。
建立CAE仿真分析能力
盡管MuCell微發泡技術很早就被提出,但因成本高企、制品表面不美觀等原因未被大規模采用。而且進入中國市場較晚,在國內無經驗可循,這讓MuCell在以經驗為主導的中國注塑圈舉步維艱。
伊之密新材料新工藝技術測試中心經理陳熾輝介紹說:“大多數客戶對微發泡技術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他希望知道模具、產品如何設計,產品結構是否合理,外觀可以做到什么程度等等,以此預測產品生產的問題,降低研發的風險。”
由此,伊之密考慮建立CAE仿真分析能力——用Moldex 3D軟件模擬整個注塑成型過程,優化制品設計、模具設計和注塑成型工藝,進行模流分析,優化澆口設計,甚至還可以進行特殊成型工藝的仿真模擬。
CAE仿真分析對工程師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陳熾輝表示,除了培養工程師,伊之密更與德國GK Concept公司合作,為客戶提供完善的CAE仿真分析報告,提高模具設計效率,降低研發風險。
微發泡成型需求正上升
今年以來,陳熾輝陸續接到許多客戶咨詢電話,有的還希望盡快拉模具來測試,“國內市場對微發泡工藝的需求在上升,尤其是汽配行業,汽車行情不好,倒逼配套企業開發新技術新工藝。”
車市寒冬,反而引來行業聚焦微發泡技術,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據相關業內人士介紹,新能源汽車要發展起來,在動力方面,電池技術沒有本質性突破的前提下,要提高汽車的里程,汽車進一步輕量化是目前較好的方法途徑之一。而微發泡材料在降成本、提高部件品質以及減重上有較大的優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汽車零部件廠商的關注。
從2018年開始,伊之密測試中心已與不同汽車配套企業進行十多次技術交流,并為他們提供工藝仿真分析報告、試模驗證和小批量試產。對于客戶的需求,陳熾輝了然于胸:“客戶不是光買一臺設備,而是整個技術服務,從產品設計、原料選型、模具設計,再到設備選型、自動化配套的整套解決方案的支持。”
這讓伊之密從上游設備供應走向客戶產品預研的前端。如客戶長春華濤汽車塑料飾件有限公司需爭取汽車廠某一個微發泡項目,伊之密以技術分析能力參與了項目預研,協助客戶拿下了項目。
如今,伊之密已為浙江師范大學、福建工程學院、長春華濤汽車塑料飾件有限公司、比利時Prince&Weiss等客戶提供了多套FoamPro方案,覆蓋全電動注塑機FE120、D1系列兩板式注塑機900D1、500D1和DP系列兩板式注塑機500DP、1000DP、1700DP等機型,并已陸續投入使用,用于生產奧迪、寶馬、豐田等汽車零部件及輕量化實驗研究。
將開發寬板系列兩板機
FoamPro方案順利市場化,增加了伊之密對發泡工藝的信心。為進一步推動FoamPro的應用,伊之密今年還將開發新的主機設備——寬板系列兩板式注塑機(900-2400T)。因為使用MuCell技術后,客戶對注塑機合模力需求大幅下降,而采用新型的寬板系列兩板機,可以比同等鎖模力的注塑機增加20%~30%模板寬度,便于客戶生產尺寸更大的發泡產品,或者適應更多型腔的模具,提高客戶產量。
此外,基于FoamPro在物理發泡的應用經驗,伊之密還將在今年啟動化學發泡項目。據了解,化學發泡是利用化學方法產生氣體使塑料發泡,對加入塑料的化學發泡劑進行加熱使之分解釋放出氣體而發泡。
陳熾輝表示,今年伊之密將支持客戶做更多的發泡分析和測試,完善物理發泡和化學發泡的開發和市場化,為客戶實現輕量化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延伸資料:
FoamPro是伊之密新材料新工藝測試中心推出的完整技術方案,基于MuCell技術的深度開發,可為客戶實現減重20%、成型周期縮短30%、鎖模力降低50%、精美的表面效果、減少翹曲和縮水等價值。
FoamPro成長記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