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工過程中,聚氯乙烯顆粒在熱和剪切的作用下轉化為熔融狀態。這種熔體流動行為通常可以根據分子質量、分子質量分布和支鏈結構等分子結構參數來解釋。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知識的積累,人們發現了一些無法用分子結構參數解釋的現象。例如,在較低的溫度下,熔體的粘度將降低而不是增加。這種現象刺激人們進一步探索PVC塑料顆粒的形態。
PVC 塑料顆粒形態:
所有商品化 PVC 都是由加成反應合成的,聚合過程中引發劑分子分解生成自由基,并與周圍的氯乙烯單體一起形成一個活性中心,反應繼續下去,直到鏈終止。通常,商品聚氯乙烯樹脂分為懸浮聚氯乙烯(S-PVC)、本體聚氯乙烯(M-PVC)和乳液聚氯乙烯(E-PVC)三大類。它們的顆粒形態表現如下:
懸浮聚氯乙烯(S-PVC):
S-PVC 樹脂是粒徑為 75~250µm 的白色粉末,顆粒外邊的皮與顆粒內部的初級粒子或附聚體連在一起,幾乎成一體。初級粒子或附聚體之間的距離極小,附聚體的大小在 1.5~3µm,它是由十多個圓形的初級粒子凝聚而成,初級粒子的粒徑為 0.7µm。組成初級粒子的更微細的粒子是區域結構(domain),粒徑約為230nm,它是由 5nm 的大分子凝聚體組成的。樹脂顆粒均由亞顆粒、聚結體、初級粒子堆積而成,但不同 試樣顆粒的粒徑大小、顆粒內部的疏松程度又有所差異,可分為緊密型和疏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