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排放葉綠素水質傳感器
從無序排放到統一處理、從污水橫流到溪水潺潺,這是生活污水處理站建成幾個月以來,南寧市青秀區伶俐鎮王京村巴田坡居民楊登進的切身感受。
據青秀區住建局工作人員黃湘桓介紹,巴田坡的污水處理站每日可處理污水25噸,污水排放達到一級B標準,“城區計劃今年5月底全部完成142個污水處理站點建設,屆時將覆蓋4個鎮近百個坡屯,有近5萬人從中受益。”
污水排放葉綠素水質傳感器
據了解,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中,青秀區著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針對轄區村屯的具體情況,采取EPC模式因地制宜批量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站采用一體化凈化槽處理工藝設備,具有占地面積小、后期維護方便、不需要日常值守等優勢,更適合農村地區需要。”黃湘桓說,部分處理站建設工期受到yiqing影響,城區在迅速協調相關村屯、支持施工單位盡快復工的同時,還協助施工方申請相關補助,盡快讓群眾享受到人居環境改善帶來的“福利”。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農村洗滌用水的使用量和排放量不斷增加,傳統的地面潑灑方式已難以滿足新增的排放需求。隨需求自發產生的排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地面排放,通過戶內簡易管道、溝渠將洗滌廢水收集后,排放至戶外的道路邊溝或農田;二是地下排放,通過建設滲坑等排水設施,將全部或部分(如洗澡水)洗滌廢水排入地下土壤環境。兩種排放方式建設成本不高,且幾乎不需要運行維護,在農村地區得到了廣泛使用。但由于僅考慮了排水功能,對洗滌廢水中污染物的種類和濃度、污染物的終去向以及是否會對地表和地下水土環境造成污染未做評估,存在較為明顯的潛在環境與健康風險。